让一部分人先有一点灵感
一个上百万粉丝的知识博主,在商业方面有多少种变现可能?
很多人第一时间会联想到三种路径:做会员,以付费会员的方式招募用户;做课程,用系统知识直接变现;商业带货,包括卖书、接广告、直播带货等。
但音乐知识博主周雨思,却用行动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做课不是不可以,但并不能解决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不是我们这个阶段的目标。”
一年多前,我们曾对周雨思进行专访,请她分享了放弃伯克利任教,转而创办源未文化、以音乐科普的形式帮助大家走近古典乐、爵士乐、流行乐的故事。详见《她为何放弃伯克利任教,却做起了音乐科普up主?| 专访周雨思》
如今,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艺术教育越来越受重视,而周雨思也开启了创业新征程:在此前音乐科普和线上课程的基础上,重磅推出“组乐队”计划,从北京站开始,让全国各地有“乐队梦”的小乐手们都能获得一次全新的音乐体验。“组乐队这个形式并不新鲜,很多人觉得是新形式改变了一切,但形式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希望通过组乐队,让大家切身感受我们倡导的音乐理念,让小乐手们在演奏时能感受到快乐。”周雨思说。
音乐家、钢琴家、北京源未文化CEO 周雨思
把音乐知识科普做成系列,然后呢?
对知识博主来说,最关键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源源不断的输出能力。
过去一年里,周雨思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打开“内容思路”,选题角度更加丰富多元,呈现上也更具专题感和系列感,比如:
- 电影配乐系列——《为什么<星际穿越>是太空主题音乐标杆?》《大热谍战片配柴可夫斯基为啥毫无违和感?》;
- 奥运系列——《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小S”是在乱弹琴吗?》《奥运最火歌曲解析!这波洗脑循环可以有!》;
- 国际赛事点评系列——《肖邦钢琴大赛越来越水了吗?》《为什么肖赛再难出大师?》;
- “音乐剧入坑指南”系列——《久负盛名的<歌剧魅影>到底经典在哪儿?》《<芝加哥>,看完最过瘾的入门音乐剧》等等。
在这些内容中,周雨思分享的不仅是如何听懂旋律、节奏、和声这些“技术面”的知识,更多的是结合各种大家耳熟能详的大热单曲、影视音乐等,向大家反复传递一个理念:人人都有欣赏音乐的审美能力,问题只是在于如何激活原本就有的鉴赏能力。
通过古典、爵士、流行等各个类型的音乐解析,她也在告诉音乐人:不要害怕进入“倦怠期”,阈值的提高是音乐发展的原动力,我们应当不断尝试拥抱更多可能性。正因为此,在周雨思的百万多粉丝中,不仅有大量音乐小白、泛音乐爱好者,还有为数众多的音乐教育从业者。他们在评论中表示,通过周雨思的内容,仿佛获得了职业上的“再成长”。
对一位独立up主和创业者来说,到了这个阶段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在如此规模的粉丝基础上,“做课”看起来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但周雨思除了在一年前与哔哩哔哩合作出品《华语音乐养成史:多维解析流行乐》课程之外,并没有将“做课”当作核心产品。事实上,经过过去两年的探索,“Yusi音乐审美养成”这一品牌已经在市场上打出差异化认知,不少机构都前来问询课程合作的可能,但周雨思并不想简单地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事:“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用户的问题是什么,但课程并不能让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传递我们的品牌,如何用一个更好的产品让我们的价值观实现落地,让大家切身感到有了音乐审美,学音乐真的能变得更享受。”
如何让琴童学会“玩音乐”?她用MVP思维“组乐队”
艾媒咨询《2021-2022中国音乐教育市场趋势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音乐教育市场规模达1133.8亿元,其中2021年学前儿童市场规模528.7亿,同比增长20.0%;K12市场规模411.0亿,增长率18.0%;预计2025年将达1616.7亿元。在全国音乐教育用户学习类型中,弦乐器的学习比例最高(53.6%),键盘乐器(35.3%)和木管乐器(25.9%)紧随其后。
而在周雨思看来,学乐器并不等于学音乐,“学音乐更多是代表着全方位的人格培养以及艺术文化审美品位的构建,这与单纯学乐器完全是不同的层次。”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学前儿童学习音乐多数是出于父母培养孩子兴趣(78.9%)和培养孩子精神(56.7%)的意愿,但周雨思发现,大量琴童并没有真正感受到音乐的乐趣,“我观察大家发来的视频,发现大家演奏时的状态都是严肃、不情愿、面无笑容的,比上班打卡的人还像上班打卡。”
周雨思开始思考:如何让琴童们感受到音乐也是可以用来“玩”的呢?早早就有的“乐队”idea,再次浮出水面。
埃里克·莱斯在《精益创业》一书中提出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概念,指最小可行性产品,帮助创业团队以最小的代价从用户身上获取最大化的有效学习。对周雨思来说,乐队就像这样一个MVP,可以帮助团队用尽可能低的开发成本趟出一条完整的“开发—测量—认知”旅程。
说干就干,周雨思在各大平台发出《组个乐队过夏天》的首期“征集令”,很快收到全国各地雪片般飞来的报名申请,甚至有人问:“可以把孩子从国外寄回来吗?”“几百个月大的孩子(成年人)可以参加吗?”除了要求乐手年龄在16岁以下之外,周雨思几乎没有对乐手的乐种、琴龄设任何门槛。在通过简单的视频面试后,小乐手们就进行分组编排,包括声乐组、弦乐组、管乐组、键盘组等。
有第一时间报名的家长表示:“同质类的乐队活动市面上几乎没有,有也是非常规整的古典乐。而且很多活动对孩子年龄和水平限制的很死,面向8岁以下、水平一般的孩子的音乐活动几乎没有,这次的机会很难得。”
相比线上课程等内容,乐队无疑是一个更“重”的产品,需要耗费更多人力物力。但周雨思认为,“轻”与“重”是相对的,“有的产品看似很轻,但它对所有人都是轻的,大家都可以做;有的产品看似很重,但如果能聚集起足够的教师资源和用户资源,最后边际成本就会降低,我们也能实现帮助大家提升音乐审美能力的目的。”
打破学琴误区,让琴童找回音乐表达的乐趣
自从《孤勇者》成为全国小学生的“暗号神曲”后,这首歌似乎已经被穷尽了各种演绎的可能性。但在Yusi线下音乐沙龙-北京站暨《组个乐队过夏天》首期成员表演中,21位年龄各异的小乐手们的演绎却让人眼前一亮:除了声乐,还有键盘、小提琴、长笛、长号、班多钮、卡洪鼓等各种乐器,演奏风格也融入了灵歌、funk、爵士、即兴等多种元素。
尽管有些孩子是应家长的要求才报的名,但在几次线下排练的过程中,孩子们对音乐最初的好奇和热爱又重新被激发了出来。键盘组的朵朵说,平时在家独自练琴,难免感到枯燥,但和其他乐器配合演奏,感受到音乐的丰富性,练习也有意思多了。另一位键盘手廷廷说,之前是只要自己弹奏好就可以了,但现在要时刻想着跟别人配合,所以要赶紧提高自己的水平,练习效率也不由得提高了。
排练中,孩子们集中出现的问题就是演奏“过快”、“过于大声”,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彰显自己的能力。在乐队leader的指导下,大家意识到,并不是自己演奏得熟练、声音大就是优秀的,而是要考虑曲目的整体表达,并从这个角度思考自己的乐器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出什么样的音色。
“很多时候,音乐的理论和实践是分开的。在组乐队的过程中,他们先实践,你再去跟他们讲背后的理论,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周雨思说。
在接到即兴solo的“任务”后,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地开始尝试创作,“有孩子大半夜还在写。”一位小提琴手的妈妈说,儿子在参加了几次乐队排练后,回家练琴时再也不像从前一样依赖乐谱,只知道照着谱面拉琴,而是每次弹完一段小旋律,就开始拿笔写写画画。
多数琴童学琴都是从古典学起,家长们也往往要求孩子遵循传统的练琴规则:严格照谱练习、手型要完美、大师的曲子必须弹熟……而“自我表达”并不是一件能获得日常鼓励的事。“甚至在我们面试过程中,很多父母都是孩子们的‘嘴替’。”这样的学琴过程,让很多孩子都丧失了音乐表达的兴趣和热情。“有谁规定过我们必须要熟练背诵所有的名家名篇后,才能开始自己说话表达自我呢?”在周雨思看来,音乐原本就是一门语言,只要让孩子感受到自我表达的快感,才会有继续学习下去的热情。
事实上,小乐手们的表演,尽管谈不上尽善尽美,但已经远远超出了很多家长们的预期。一位音乐教育从业者在听完演出后感慨:“我们不应该对孩子设限,孩子其实比大家想象的有更大的能力,能完成更多我们没有办法想象的事情。”
对孩子们来说,参加乐队除了能体验不一样的音乐之外,还能交到很多新朋友,“这是他们最大的获得感,也说明这很有可能是家长成年人最容易无视而孩子幸福感提升的关键方面。”演出结束后,有家长这样说。
重新审视音乐教育,让“乐队”走向全国各地
“关于学音乐,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这是周雨思在沙龙中分享的主题,也是她一直以来都在思索的问题。无论从事音乐教育的人,还是琴童家长,抑或更广泛的音乐爱好者,在“学音乐”这件事上难免走入几大常见误区:机械学习、不注重听感开发、忽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广泛涉猎的习惯、一味强调技术却忽略了如何让技术服务于音乐表达……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学音乐?周雨思总结了三点:
- 首先,学音乐不要那么功利,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音乐带给人生的影响;
- 其次,用尽一切可能来调动对音乐的热爱,因为热爱才是学习音乐的前提和基础;
- 最后,多多关注音乐审美内容,以及接下来的“组乐队”项目。
在乐队征集的第一时间,周雨思就收到很多其他城市的粉丝留言,“上海的用户尤其活跃”。周雨思也计划将“组乐队”项目推向更多城市,而这种城市拓展也面临一个新问题:教师资源。
“接下来的阶段,我会将更多精力放在教师资源方面,包括教师招募和职业再教育。”周雨思透露。事实上,在周雨思的社群中,很多粉丝都是专业院校或机构的音乐老师,其中也有不少曾向她提出过职业再教育的需求。“我希望能找到更多认可和理解我们价值观的人,这样合作起来也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解释和说服对方。”周雨思说。
“这次的《组个乐队过夏天》是一次尝试且是一个开始。之后,这个项目我们会持续地、系统地做下去。”为此周雨思和她的团队已经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品牌——造乐神兽,灵感源自《山海经》中掌管音乐的音律神兽们。“希望孩子们通过创造音乐之旅成为音乐世界中的大神。”周雨思说。